Skip to content

#01 换手机号的成本

这周在体验iMessage功能的时候给旧友发了一条信息,对方回复一句:“你换手机了?”,我刚想说去年就换了,难道iMessage还可以看到对方的手机型号吗?朋友这时发了个截图,上面是他存储的我的通讯录信息,手机号是我在大学用过的那两个,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理解错了,但是,我的手机号已经换了有6年了。当时换号的原因主要是大学毕业了,但是当时的SIM卡都是有漫游的说法的。

于是,就忽然想到,如果现在我们想更换手机号,其成本到底有多少?如果我们现在要换手机号,需要做哪些事情?以下是我梳理的手机号的使用场景。

  1. 各大银行的预留手机号;
  2. 各大平台的登陆账号;(由于国家规定,涉及到UGC的平台的账号必须要关联手机号)

总结下来主要就是以上两点,但是执行起来确实非常之难,银行手机号我前几年都有批量换过,基本上都是需要去网点带上身份证进行更换。而各大平台的登录账号这个修改起来就更加复杂了,主要是平台较多,在换号的窗口期很容易疏忽掉不少平时不怎么常用的平台,我在上一次的换号过程中就没有把微博给更换,导致我现在已经很难再登陆上之前的那个微博了。

总结一下,就是这个换号的成本非常高,加上现在已经不存在漫游的场景了,基本上是不会有人选择换号的。

可是,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吗?手机号,虽然不是个人的身份证号,但是却在我们逐步使用它的过程中,已经变成了与我们无法割舍的东西,甚至已经相当于能代表个人信息了。而各大平台,在十多年前大部分都是基于邮箱进行账号注册的,我依稀记得当年注册QQ就是用的网易邮箱,如今无论是抖音、淘宝还是知乎、微博、饿了么都是必须要用手机才能注册,究其原因就是要做实名认证,而手机号现在是和个人信息强相关的,因此就变成了一个通用的手段。

手机号存在各个平台,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安全的问题。平台拿着他们本不该有权利获取的信息,在整个互联网上裸奔,乃至被脱库。

不过似乎,在中国,也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了。

推荐

1. GAMES101: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Graphics (in Chinese)

[GAMES101: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Graphics](https://sites.cs.ucsb.edu/~lingqi/teaching/games101.html)

最近发现的一门好课,希望我这个计算机图形学的幼儿园大班生可以升级为小学生。最近安排一下学习计划。

2. 不会日语,毕业之后去日本工作的有趣体验

不会日语,毕业之后去日本工作的有趣体验 ioredis的作者讲述自己在日本的工作体验,以前提pr的时候觉得大佬挺高冷的,看文章觉得还是挺平易近人的哈哈哈。

碎片想法

1. 许久不联系的好友之间隔着一堵墙

今天,微博上一个初中同学在我的一条微博下评论,“你在阿里吗?”,我回复到,“嗯...”。想着要不要私信问一下他微信号,但是思索了一下又没决定发出去,晚上打开微博的时候,发现对方给我发了私信,“你的微信号是多少?”

这几年,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交际圈子越来越小,经常联系的也就是在一些群组或者一些关系特别近的朋友。其实想想,有很多之前初中、高中关系走的特别近的朋友,这些年都没怎么去联系了,可能偶尔在朋友圈点赞点赞就算是大家之间的交往了,甚至有一些朋友还没有微信好友,毕竟当时读书的时候微信还不是特别的流行。

感觉与这些旧友之间,隔着一堵墙。这堵墙叫人不敢贸然的去打扰别人的生活,毕竟这些年大家已经习惯了没怎么出现在对方的生活圈里,直接过去打招呼会有一种莫名的压力。可是,有时候我们其实是需要一些勇气去打破这堵墙的,友谊重燃需要时机也需要勇气!

2. 王国之泪到了,但却没那么兴奋了

我的《塞尔达 王国之泪》在发货了20天后,终于到了我手中。但是插上卡带的那一瞬间,却没有想象中的那种激动感,我这些天也并没有看任何和王国之泪相关的视频,有些人把这个称为“电子ED”。

但是我感觉,这种心态应该不仅仅是在电子游戏界会出现,我们买一个很喜欢的东西时,多巴胺分泌最多的时候应该是付款的那一瞬间,而随着漫长的等待过程,每天的边际效应都在降低,就导致这个东西真正到手上的时候却没有那么开心了。

3. 程序员最重要的品质

程序员这个工作对于逻辑推理的能力是很看重的,但是在工作中如何判断一个程序员的逻辑能力是好还是坏呢?

我个人认为,是看一个程序员解决Bug的能力,解决Bug需要去分析这个Bug出现的原因,并想出一个更完美的方案去解决这个问题。这个过程对于逻辑思维的挑战是更高的,也是我觉得是否是一个优秀程序员的必备条件。

儿童节,23年快过一半了,真的快。明天去千岛湖团建,笔于桦枫。